教研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务教研> 教科室> 教研工作

浅析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对策

浅析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对策

                 

 

摘要: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的学生群体,他们急需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爱。教师在教育中要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理解。本文分析了学困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和心理障碍的内外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望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促进学困生多方面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特征; 教育对策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略对学困生心理素质的了解和培养,看不到其潜在的学习能力。把学困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视为其学习潜能的极限。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我们教师对学困生转化失去了耐心。久而久之,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被彻底摧残,学习成为他们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严重的阻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我结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学困生的一些心理特征。并分析造成学困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以及形成障碍的教学原因,提出了教育教学调整策略。希望通过对学困生自身不良心理状态的分析,探求出更好教学的对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思维积极性、活跃性,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使他们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有所发展。

 

一、学困生的基本心理特征

 

学困生作为一个弱势的、特别的学生群体,通常表现出以下基本心理特点:

(1)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差。尤其在上课、完成作业方面。绝大多数学困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这些学生很难将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缺乏积极上进的学习动力。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使之感到学科知识的枯燥,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

(3)自卑感强。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习惯和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总上不去,总感觉自己被老师忽视、不受同学喜爱,甚至在家里也受到父母的轻视。

(4)情绪压抑。高中阶段是学生进入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学困生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常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无意识指责和批评,自我效能感降低。这种内心冲突必然导致消极对立情绪的产生.甚至产生严重厌学。

(5)意志力薄弱,耐力不强。在学习上期望取得好成绩,但又不能直面学习中的困难,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更不舍得为学习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差。一两次考砸后有的学生就干脆放弃学习,来个“破罐子破摔”。

 

二、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内部成因分析

l、孤独感较强。由于性格方面的因素,学困生喜欢独处。因此。对班级和学校里的事不很感兴趣,甚至漠不关心。

2、恐惧性较强。有的同学心理承受力较差,偶尔一两次成绩考砸遭到老师的不良询问后,心里就产生恐惧.往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成绩日益下降,久而久之.便成了公认的学困生。

3、注意力不集中。学困生的课堂注意力存在突出的问题,他们容易上课开小差,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与质量。

4、学习自觉性较差。学困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拈轻怕重,不积极参与平时的教学活动,使自己缺乏锻炼,能力不能及时提高。

 

(二) 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外部原因

1、家庭因素

(1)学困生父母自身素质较差。据调查.学困生的父母一般以农民、个体户及工作性质特殊者居多,因此,造成家长对子女教育不得法或根本投有时间教育。

(2)父母的不良兴趣对学困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家长经常在家中聚众赌博.尽管孩子一开始也反对父母这种行为,但由于孩子内心较稚嫩,很容易耳濡目染,受父母的影响,这样就会使孩子也沉迷于父母的爱好,对自己的学习缺乏兴趣。

(3)家庭的离异、残缺对学生的影响。而对—个身心正在发展的学生来说,家庭的重组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情况下会产生痛苦、彷徨的心理,也易于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使学困生从此一蹶不振。

2、教师的教学因素

(1)教学期待偏差。学困生在低期望环境中逐步形成惰性思维习惯,也认同教师对自己低期望的评价,认为自己无能、自己不行。所以,对可能获得的成功视而不见,使自己沦为学困生。

(2)未能因材施教。教师在班级授课式的统一要求中没有更多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困生作业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未能及时、具体分析和当面指正;上课提问与平时指导只关注成绩好的同学,很少关注学困生的表现。

(3)忽视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的成绩偏差,教师未能自身教学方面查找原因,不作学生心理辅导,只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更忽视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4)缺乏兴趣培养。教师在备课时不顾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缺乏师生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对学科学习缺乏应有的参与兴趣。

3、同学的因素

由于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歧视,学生对老师便有了一种模仿,他们也疏远、歧视学困生,不跟他们交流、玩耍,这样无形中更让学困生增加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三、排除心理障碍,调整教育对策

1、多方面激励,调整学生心态。

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来调整学生的不良心态。

(1)情感激励。学科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清楚了解每一个学困生的内心世界,与学困生耐心交流。把自己的爱和信任送给向全体学生,并始终明确的表示对学困生寄予厚望。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学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积极性。

(2)目标激励。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学困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引导并帮助每一个学生设置合乎其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并努力为其创设这种能成功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实现更多目标的欲望。

(3)归因激励。如对待学困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承担起责任,把错误看成自己教学工作中的失误,并适时在课上和课后耐心帮助学生纠正,以减轻学困生的心理负担,诱发其学习动机。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能力,对那些能正确归因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对不能正确归因的学生,教师要以学生的立场耐心地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学习成败的真正原因。

2、激发兴趣,形成心理动力。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学科知识都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中从学困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特点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枯燥的学科学习变得有趣、生动、而易于理解,消除学生对各知识点的陌生和恐惧心理。

(2)及时反馈矫正,扫除认知障碍。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应用所学知识的偏差。并对每一位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当堂批改矫正,对典型的错误师生一起会诊,进行分析,使学困生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与不足,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

3、培养良好意质品质,提高学科素质。

(1)目标性意识。教学中根据学困生心理特点,在学习新知识前把每一单元、每一课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向学生讲清楚,增强其学习的目标性。

(2)自制力的培养。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增强学困生的自控力,改变学困生那种出现思维受阻就烦躁,一失败就情绪混乱的现象。

(3)自激力的培养。学困生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不愿主动去挖掘信息,深究剖析,总期待得到问题以外的暗示。针对上述情况,老师应当在教学中耐心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强化知识的内化环节,同时给学困生更多激励性的期望话语,训练学生建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观念,让学生多成功,从而激发内在的潜力。

4、对症下药,建立家庭学校双结合教育策略。

学困生之所以产生家庭教育的空缺也不容忽视,所以需要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共同帮助他们摆脱成长中的困惑。在准确把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和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思想沟通之后,下一步的工作便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一阶段是关键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家庭及个人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建立家庭、学校双结合的教育策略。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和家庭要充分进行沟通,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建立定期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研究教育方式,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要扬长避短,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学困生增强改正错误的信心,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行为目标,在交流和沟通中,不断肯定学困生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

 

以上所述的帮助学困生摆脱心理困惑,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当然完全依靠教师、学校和家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对学困生的关心和爱护。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分析不够具体,望指教批评。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