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务教研> 教务处> 教务工作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九课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贯穿本单元内容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

          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 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参考课本68页的相关连接)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矛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设计情境:下面的漫画你能认出他们是谁?

 

设问:(1)看了上面五张名人的漫画,从辩证法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

东部是“人口众多” ,而且人口已经多到成为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阻力;

西部则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物博”也仍是潜在的资源财富。

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导出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

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苹果、橘子、雪梨……

马                               白马、黑马、黄马……

(共性)                         (个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你能举例吗?

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个性)

(个性)             (共性)         全球人类(共性)

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个性)

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五、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 

1、目前,废旧家电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其实,经过分门别类、集中处理后,废旧家电可以变成铜、铁、铝和塑料等资源。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看问题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2、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各地落实节能减排方案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能照搬照抄。这是因为 

A、意识对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C、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D、矛盾具有普遍性 

3、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二)简析题     

5、材料: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臵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可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 

根据材料,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

“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多媒体在本课课堂中正是架起了由具体都抽象的桥梁。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因此,研学过程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避免从“反义词”这一狭隘的概念去理解“矛盾”。因此,本课离不开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例如板书、讨论。据此,设计本课研学环节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赋予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以时代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国家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教学中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突破难点和重点。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把握。课堂运用多媒体手段:图、音、频的应用,但又不拘泥多媒体,有板书、讨论等;对待教材也能科学地整合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本课设计了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套课件“双落实”。自学课件选用的是网页模式,集博学知识、研学铺垫、研学探究、研学应用等4大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既有知识点的落实,又有课外知识的招展,同时组合多种资源,用视频图片音频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觉冲击,力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有待改进之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讨论不充分,须进一步完善教师引导设问及课堂激励机制。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