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我校根据上级部门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全体师生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整合,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承接前一阶段的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师生需求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信息化,面向互联网,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组织机构:
1、指导小组
顾 问:包太洋
组 长:龚佳平
副组长:向子权 谢文斌 杨正志
成 员:章发礼 杨伟华 周启良 李刚松 文小平 杨再平 明雯
2、组织领导
组 长:杨启军(校长)
副组长:杨宏清陈永奇 莫顺清
组 员:贺方卫 王福龙 田冬梅 孙维策 唐卫平 杨林翰 梅玉松 邓显峰 李芝 阴燕
技术总负责:唐卫平
三、总体目标
依托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在教育教学各领域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等领域中的应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培训,逐步为实现“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服务保障平台,提升学校网络化管理水平。推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实现教育最优化。
四、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学校现有计算机配备已经达标,但为了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和更新,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一部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2.对网络进行优化。为确保学校网络畅通,及时的对学校网络设备进行更新、升级。
(二)完善校园网络资源
1、凭借网站,宣传交流
学校门户网站是学校的“网上名片”。凭借学校门户网站,展示校园文化、教师风采、学生风貌、教育理念等,体现办学实力!扭转对偏僻农村学校的偏见,提高了解学校的透明度,以另一种方式在社会上、在家长中、在教育领域树立新形象、新品牌。强化学校门户网站对外宣传、形象展示和沟通交流的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学校对外联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高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探索其对教师网络研修工作的推动与支撑作用。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2、网络管理,协作研修,
探索校本研修网络化,将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紧密巧妙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校本研修的“主题”,紧紧围绕主题开展,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研修目标。以“主题”为主线,以课例为内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来开展研究。发挥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伴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
3、网上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实行“分散备课,集体研课,资源共享”的备课方法。
4、网上评课。对别人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点评不主张独立成篇,回复于被点评文章下面即可。
5、网上学习。主要是指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基于学校门户网站,把有价值的文章放在网络上,老师们就不用集中在一起,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网上互动平台拓展了教师民主、自由、开放的研讨空间,增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效性。
6、网上管理。针对研修内容,尝试网上指导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探索网络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7、营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鼓励教师使用校园网络,各种学校新闻、通知、总结等均发布在校园网上。
8、每个教研组每周都要定期的向校园网传他人的或者自己的优秀作品,鼓励老师网上学习,及时跟帖。每月对各教研组上传文章进行统计反馈,并计入年终教研组考核中。对老师的校园网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计入考核。
9、校园网的栏目及时更新补充,以满足老师、家长、学生的需要。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组织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次、按需求的教育专业培训,从常规入手,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1.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提炼和推广。重点进行网络课程、学科软件、等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根据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需要,引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2.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定期的组织校级的各种比赛,鼓励和扶持教师积极踊跃参加每年举行的课件评选、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大赛。
(五)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1.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和研究。打造精品课堂,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的召开课题阶段性总结会,鼓励教师加强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并推荐到省教育信息化应用期刊上。
2.加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鼓励教师整理课例资料,以备课组为单位成立校级资源库,老师上课不仅可以借鉴使用,资源共享,还可以向省资源库推荐。
(六)提升学生应用水平
1.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结合网络课程的推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托宽学习的时空界限。
2.加强学生网络平台的应用。每年暑假举行的网络夏令营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充分展示学生多层面的创新作品。
3.依托综合实践这个平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发展的平台,让其特长得以发展。
4.组织好年度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展示我校学生实践创新成果。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为学习启动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确保软硬件基础设施全面到位。
第二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5年1月)。根据本方案的工作安排,从师生能力、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的培训和建设,学与教方式变革、教育科研等各方面进行工作任务具体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第三阶段为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2月-2015年12月)。对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开展全方位的自我评估,总结成绩,撰写报告,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资料,力争在湖南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刊物上发表,做好试点校评估验收的各项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明确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重点和关键,共同努力,统筹协调和管理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投入,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2012——2015年,更新计算机、改造探究实验室、更新教室多媒体、网络中心升级与维护等,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三)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师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方法、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
(四)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路子。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变革。同时注意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同时与兄弟学校合作交流学习,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泸溪县第一中学